top of page

「穿梭於有型疆界與無形形體之間」

深度呼吸之複次方——超越界限的繪畫

文 / 孫立銓 藝評家、獨立策展人

在有形的世界與形體下,有許多事務並非是有疆界與限制的,而在無形的世界與空間裡,「無邊界」的認識,更是人類的智慧與肉體所難以領會體悟,因此在無形的世界中如何藉由有形的形式,進行有形與無形的接駁與穿透,則是留藝畫家劉永仁現階段創作所面臨的問題。

 

從創作的表現形式觀之,劉永仁從原本熟悉中國傳統繪畫的素材與美學,過渡至以西方的繪畫材料與藝術觀念,他的創作正面臨著如何從東方的藝術精神與美學中(非指傳統中國畫中的僵硬形式與視覺慣性,如點景)跳脫(進行另類思考,非徹底放棄),並加以結合西方繪畫中對視覺元素的不段探討與演練(劉永仁稱之為複次方的推演),企望能創造出符合他個人來自面對東西方文化,及生活上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差一隻感受,甚至以「他處」的標定,期望能呈現新視域的擴展。

 

或許,初看劉永仁作品的觀眾,會以抽象繪畫的角度切入,但會發現仍無法抓住他創作語彙的核心。另外,如果以六〇年代在台灣發展的追求東方精神之抽象繪畫概念解析之,相信會有一頭霧水之惑。原因是,劉永仁的作品不再只停留在過去西方世界抽象繪畫針對形體的解構與最簡化,或是澎湃情感的直接宣洩,且更不是台灣過去泛東方精神與抽象形式的繪畫言說內容,而是還原至畫面上形體的具象、抽象、色彩、線條、筆刷流動、畫部空間等的研究,並將這些研究推演的項目,全部指向所謂「打破疆界」的概念格局上。

 

「他處」,打破東西繪畫概念疆界的新視域

所以,如果就打破疆界而論,無論是東方或西方,當將所有的繪畫形式與精神,還原至最基本要素時(如線、面、光線、色彩、空間⋯⋯等),我們會發現東西方繪畫對這些元素皆有其特定的概念與詮釋,而所有東西方繪畫史的差異(包括視覺形式與語言),就是來字對這些元素的不同演練與推驗,因此在既定概念下,東西方會畫在長久對繪畫元素進行各種推展時,也同時早已設下不少概念上的疆界,而這或許就是劉永仁在身歷東方現代水墨與西方油彩繪畫時,所直接面對的衝突與限制。

 

因此,若是以此觀點推演,或許劉永仁的繪畫行動,可稱之為文化活動中的東西方文畫的融合運動。然而,對一位畫家而言,劉永仁所進行的創作,只是很誠實地將會畫回歸至屬於繪畫的本題上,亦即是回歸至視覺的探討與呈現,並不在空泛的文化議題上進行過多非視覺的議論。所以他希望藉由跨越有形與無形、界線與無疆界的觀念突破,展現新的視覺經驗,也就是他所謂的「他處」,而對這個「他處」的展演,劉永仁亦希望賦予它一種「昇華」的精神力,是一種可做無限擴張的有機體。

 

「複次方」的橢圓演練,畫家的具象心靈圖式

誠如畫家劉永仁自己描述,從他過去針對兩條直線在繪畫空間上的研究,及目前選擇以橢圓形式若隱若現,來加以分析得知。當橢圓形的形體被至於固定的位置時,在突破界限(疆界)的概念下,「橢圓」不可自我閉鎖、限制,它需要被刻意的模糊或破局,讓內外區域的色塊羽色面相互流通、呼應甚至互相對比。有時候這種相似的佈局,可在無限制或多次的演練下,進行劉永仁所謂的「複次方」展演過程,獲得可擴張與縮小的視覺經驗與心理感應,並在這視覺張力下,體會潛藏於藝術家自身的生活體驗。

 

或許,在形體與疆界限制的突破是劉永仁創作的主要意涵,但是當他也強調作品的意義包含自己的生活體驗時,所謂的「他處」恐怕就是他在異鄉奮鬥面臨現實、理想衝突的具體心裡寫照,換言之就是他企圖突破外界環境的限制與束縛的一種心理狀態。因此他的此次個展,不僅是展現自己所鑽研的視覺心得(「他處」的新視域),同時還是畫家內心活動的一種記錄。相同地,也再次說明,即使是抽象畫也是美術家非常具象的「心靈圖式」。

 

(劉永仁個展,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即日起至8/31)

bottom of page